close

data.png

 

 

蒐集完研究對象可以提供的資料後,下一步就是分析資料以找出其中的模式或概念;依菸酒生涯不是夢(2)~算數學?說故事?中提到的研究方式,對於不同研究方式的資料,處理的方法也不太一樣:

 

一、量化研究:

處理的是不同類型的數字;依每種類型的資訊豐富程度可分為等比資料(ratio data)、等距資料(interval data)、序列資料(ordinal data)及類別資料(categorical data)。研究者可以對等比資料進行四則運算,是上述資料類型中資訊豐富程度最高者;等距資料亦可進行四則運算中的加/減,然而由於這個類型的資料不具絕對的零點(例如攝氏或華氏溫度),因此乘/除的結果,其意義需謹慎地加以闡釋。序列資料是排序的結果,因此除了可以比較序列資料之間是否相等,亦可比較兩者之間的大小(看研究者如何定義排名的邏輯);然而由於排名之間的差距不一定相等(例如考試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分數差距不一定等於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分數差距),因此無法像等距資料一樣進行計算。類別資料則是數人頭的結果(例如性別),不同的類別資料會對應不同的數量,但彼此之間只能比較相等與否而非大小(例如男女無法比較誰大誰小)。在進行統計分析前,務必先確認資料類型是什麼,以免發生統計結果無法解釋胡扯的窘境。

 

二、質性研究:

相對於處理數字,質性研究者更需要的是從龐雜的文本資料中,整理出一套相對清晰的概念;有學者提出以下步驟,大家可以參考(拿回去用)一下:

 

(一)將訪談/記錄筆記與錄音檔比對後,整理成Q&A型式且儘可能保持資料原始面貌的文字檔的逐字檔;

(二)將逐字檔轉化為意義單元(meaning unit,分段並經改寫的可讀性片段),轉化過程仍應儘可能保持資料的原始面貌;

(三)將意義單元整理為以受訪者為主軸的受訪者文本;

(四)根據理論角度,將受訪者文本發展為研究者文本(形成論文的第四章~研究發現);

(五)從研究者文本擷取出研究發現、討論及論點(論文中的第五章討論以及第六章結論)。

 

資料的部份先聊到這裡...下次再見囉!

點我了解如何點度過研究難關

arrow
arrow

    Geor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